“十三五”期間,我區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成效明顯。截至2020年底,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5%,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秸稈利用總量累計達8500萬噸,推廣綜合利用模式技術面積2.3億畝次,增收節支60多億元,打造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基地帶動、規模發展、產業融合、制度創新的秸稈綜合利用典型及模式。
1 立足“難點區域” 聚焦重點 推進秸稈全域全量利用
我區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和難點在水稻、甘蔗主產區,主要問題是秸稈綜合利用能力不足、秸稈機械還田水平較低、秸稈還田離田成本高、地方財政資金投入有限、政策制度不完善。
為破解我區秸稈綜合利用不利局面,2018年,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啟動了“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試點”,在全區57個縣(市、區)按照聚焦重點區域、聚焦重點作物、聚焦重點環節,以推進秸稈禁燒重點區域秸稈基本全量利用為發力點,以建立秸稈綜合利用獎補模式機制為突破口,以推廣秸稈機械化粉碎翻壓還田為抓手,不斷提升秸稈農用水平、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水平、秸稈市場化利用水平。
經過努力,賓陽、橫縣等22個重點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重點區域、重點作物秸稈的全域全量利用,秸稈處理技術模式初步構建,區域秸稈處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全區形成了肥料化為主、飼料化和基料化為輔的“一主兩輔”格局,2020年,肥料化、飼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率達79.2%,秸稈肥料化還田面積4000萬畝;培育扶持1250多個各類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年收儲運秸稈達350萬噸。
下一步,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和有關部門將依托政策、自治區財政秸稈綜合利用試點補助資金項目,以縣為單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補助秸稈綜合利用、扶持秸稈產業化發展、建設收儲運體系所需的還田作業、農資種苗、機械設備、養殖欄舍、收儲設施等,持續發力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通過強化試點示范,聚焦重點地區,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全區秸稈綜合利用能力。
2 立足“技術創新” 因地制宜 推行秸稈資源化利用模式
我區農作物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6000萬畝左右,秸稈總產生量(風干重)年均2500萬噸,可收集量2100萬噸,水稻、甘蔗、玉米秸稈可收集量占比為70%左右。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有著廣闊的市場和前景,但技術制約是秸稈綜合利用的瓶頸。
近年來,全區各級農業農村相關技術推廣部門大力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創新和推廣應用,因業因需創新秸稈綜合利用模式技術,形成了秸稈還田循環培肥模式、“秸—飼—肥”種養結合模式、“秸—菌—肥”基質利用模式等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十大模式,以及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六大類集成技術體系。

在甘蔗主要種植區域來賓市和崇左市,甘蔗尾梢通過青貯、微貯、揉搓絲化、壓塊等處理方式加工成飼料,用于養牛和飼料產品外銷;在柳城縣,除了將甘蔗尾梢進行飼料化利用之外,還將干枯蔗葉作為原材料進行直燃發電或加工成顆粒燃料,實現燃料化利用;在河池市,秸稈則主要被用于基料化種植食用菌。該市宜州區等地積極推廣“秸稈—食用菌生產—菌糠還田”等生態循環模式,實現了秸稈循環利用;貴港市主推秸稈覆蓋還田、堆漚還田、腐熟還田等技術,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同時發展秸稈生物質發電、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等,實現秸稈燃料化利用;玉林市玉州區和桂林市灌陽縣則利用豐富的水稻秸稈資源,發展稻草人編織工藝產業,產品銷往周邊地區作為景區展品,開辟出一條美麗而獨特的秸稈原料利用產業鏈。
此外,南寧市、玉林市、欽州市等地還大力推廣“微生物+農作物秸稈”“秸稈—養殖—能源化利用—沼肥還田”和“養殖—沼氣—種植”等生態循環模式,實行種養結合,形成“農作物—養殖—有機肥—農作物”的農牧良性循環,實現秸稈和糞污等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目前,我區秸稈直接還田、飼料化利用、秸稈沼氣發酵、能源燃料、基質化利用等方面技術均取得了較大突破,系統解決了秸稈還田、秸稈收儲、秸稈利用等問題。
3 立足“產業發展” 科學布局 構建秸稈收儲運體系
秸稈飼料化處理的方式是目前秸稈利用很好的選擇,如果能夠利用得當,不僅可以作為牛羊等反芻動物的飼料,降低飼養成本,還可以解決秸稈類農業廢棄物焚燒帶來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問題。
為滿足草食畜禽對秸稈飼料的巨大需求,推進牛羊畜牧業發展,助推我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區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按照服務牛羊產業發展科學布局構建秸稈收儲運體系。2020年全區糧改飼及秸稈飼料化利用300萬噸以上,創建部級、自治區級肉牛肉羊奶牛標準化示范場分別達到20家、69家,全區牛存欄337.05萬頭、年出欄牛124.64萬頭,帶動近5.5萬貧困人口脫貧。
南寧市青秀區依托廣西四野牧業公司,形成區域“種植(回收)+加工+銷售+配送”的秸稈收儲運加全產業鏈體系,建成年產3萬噸的飼料加工基地(集散地),采取微生物技術制作優質青貯飼料,2020年收購區域內甘蔗尾梢、玉米稈、稻稈等近15萬噸,秸稈回收促進農戶增收3000萬元以上;橫縣構建形成“自然村有堆放點、行政村有收儲站、鄉鎮有收儲中心、縣有規?;闷髽I”的層級式收儲利用體系,全縣30萬噸玉米秸稈基本實現飼料化全量利用;岑溪市三堡公司在全市14個鄉鎮設立52個巡回秸稈收購點,推行“秸稈換有機肥”“秸稈換飼料”模式,深受農民歡迎;忻城縣推行“秸稈換肥料”“秸稈換牛羊”模式,根據農戶每年提供秸稈的總量兌換同等價格的肥料、種牛(羊),實現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脫貧致富。